中国绿色时报7月13日报道(记者:张敏敏通讯员:陈尚远)在石漠化地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实现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建设目标?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用10年时间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车行驶在大方弯曲的乡村路上,两旁山坡上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树木生长旺盛,透着勃勃生机。大方县小屯乡大田村党支部书记彭德远说:退耕还林让我们的林子密了,巡护、森防的任务也加重了。
但是想到过去一年到头在石窝窝里刨粮食的苦日子,现在再累我心里都高兴,退耕还林让我们累并快乐着!从罹患地球癌症到拥有健康生态石漠化有地球癌症之称,毕节地区大方县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加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粮食作物种植异常困难。大方县的穿岩村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穿岩村9000亩耕地有63.3%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贫困的老百姓为了生活,被迫大量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1984年和1987年,村里两次发生泥石流灾害,酿成两栋房屋倒塌、两人死亡的悲剧。
2000年,大方县成为贵州省首批退耕还林试点县,我们十分珍惜这种机遇,并把这次机会作为大刀阔斧地修复改善生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把公路沿线、江河沿岸、水库周围等重要生态区域都列入退耕还林工程范围。10年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7.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29.82%提高到2009年的39.8%。大方县林业局机关党委书记姜继森介绍说。
土地贫瘠、石漠化程度深,再加上近几年的连续干旱,增加了治理难度。姜继森说,但我们有我们的办法。各环节都有对应措施,规划设计、苗木采购、整地、植苗都请省地专家作指导,积极应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造林成活率。
采取集中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管护模式,把抚育管护和钱粮兑现挂钩,调动起退耕户的积极性,巩固退耕成果。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具体单位,目标考核后对建设不力的就要处罚。2008年经国家林业局核查,我县的造林合格率、保存率、建档率、发证率均达100%,管护率超过98%,成林率已达80.6%。
姜继森神情中流露着自豪。10年的真抓实干获得了回报,如今的大方,已不再是被石头统治的地球癌症区了,一组数字表明这里逐步拥有了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土壤侵蚀模数从退耕前的5930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2260吨/年平方公里,其中25度以上陡坡退耕还林地土壤年侵蚀量占总减少量的75%,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种一坡收一筐到拥有绿色银行车在路上疾驰,旁边闪过的是穿岩村的农家乐一条街、大田村的天麻种植基地姜继森感慨地说:退耕还林帮助当地百姓走出了山穷水尽的贫困怪圈,走进了林茂粮丰人富的美好家园!军林农家乐的老板肖军林,在退耕前是个普通的农户。2004年,肖军林带着几年走南闯北攒下的积蓄回到了故乡。
眼见着当年光秃秃的山林已经绿树成荫,春季花开、秋季果熟的美景就在自家门前,肖军林在妻子的支持下办起了军林农家乐餐馆。才五六年时间,军林农家乐就从仅有的几间小平房发展到拥有两幢三层楼房的特色餐馆,肖军林说:现在城里人喜欢亲近自然,我这里树林茂密,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根本不愁客源。
一年下来少说也能挣30多万元!虽然有时候忙得脚不点地,但这种高兴和满足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大方,不仅有像肖军林这样靠退耕后形成的景观致富的,还有的直接向退耕地要效益。
大方县的林下天麻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大方县顺丰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共投入30万元,林农以林权入股,合作发展林下天麻6000平方米,毛收入达144万元。
2009年,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林农合作林下种植天麻面积达8000亩,带动农户1000多户,实现产值4000万元,林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种植天麻2万亩,加上刺梨等其他中药的产值超过亿元,林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上规模的产量和可靠的质量让大方天麻成为享誉全国的道地药材,2008年,大方天麻被国家质检局认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方县也因此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天麻之乡。
因为退耕,让百姓的生活从种一坡收一筐到拥有绿色银行,从林粮争地、两败俱伤到林茂粮丰、两相促进。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黄吉勇感慨地说:大方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就仅是毕节地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退耕还林为毕节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生态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功效是长久而持续的。
本文来源:TB SPORTS-www.holgarules.com
Copyright © 2008-2024 www.holgarules.com. TB SPORTS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52353732号-2